第(3/3)页 发完报,丘之纪仿佛了却了一桩最大的心事,但脸上的凝重丝毫未减。 他知道,最残酷的战斗才刚刚开始。 他抓起一支上了刺刀的德制步枪,检查了一下弹药,大步流星地冲出团部。 此刻,团部外已聚集了最后能调动的数十名士兵、文书、炊事员,人人面色凝重,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。 丘之纪目光如炬,缓缓扫过这些铁骨铮铮的部下,声音低沉而铿锵: “弟兄们! 青岛已陷重围,外无援兵,内无退路! 我丘之纪无能,绝不想,更不能带你们突围求生! 身后是数万父老乡亲,是手无寸骨的百姓! 我们若退一步,他们便无噍类! 身为中国军人,守土有责,护民有命! 岂容倭寇铁蹄践踏我山河,屠戮我同胞?!” 他猛地举起步枪,声音陡然拔高,如同虎啸龙吟: “今日,唯有以死报国! 吾辈军人,终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! 为保卫国土而死,死得其所! 快哉!快哉!” “现在,随我出征! 目标火车站,那里还有我们的弟兄在苦战! 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,也要撕下倭寇一块肉来! 让后人知道,青岛不曾不战而降! 中华民族,永不屈服!” “誓死追随团座!” “杀敌报国!” “中华民族万岁!” 士兵们群情激愤,热泪纵横,纷纷举起武器,发出震天的怒吼。 这支小小的队伍,在丘之纪的带领下,如同扑火的飞蛾,义无反顾地冲向枪声最密集、火光最炽烈的方向。 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显得如此渺小,却又如此悲壮,每一步都踏着必死的决心,每一道目光都闪烁着民族不屈的光芒。 青岛事变的序幕,以侵略者的卑劣谎言和守军的血性觉醒,就此拉开…… 【宝子们! 写这一章的时候,是边哭边写的! 想起无数先烈的牺牲! 当时他们大多也只是一群半大孩子啊! 他们穿着草鞋,背着汉阳造,穿梭在青纱帐里,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整个民族的重量。 他们中有的人,还没来得及向心仪的女孩(男孩)表露心意,甚至还没吃上一顿饱饭,就被永远地定格在了十九岁、十七岁、十五岁…… 他们也有娘。 他们的娘,可能还在灶台前,一边烙着饼一边念叨:“俺娃啥时候回来呀?” 可他们的娃,已经成了一座座无名的小土包,连块碑都没有。 他们也有爹。 他们的爹,可能还在地头抽着旱烟,跟老伙计吹牛:“俺家小子,现在可出息了,在队伍里当战士哩!” 可他们的小子,已经融进了这片土地的骨血,连件囫囵衣裳都没留下。 他们也有名字。 但更多时候,他们叫“烈士”。 叫“无名英雄”。 叫“那个谁”。 可他们,也曾是邻家阿哥,是学堂里调皮捣蛋的鼻涕虫,是偷偷给心仪姑娘塞糖饼的傻小子啊! 他们怕不怕? 当然怕! 子弹呼啸而过的时候,他们也会抖,也会想尿裤子。 可他们还是冲上去了。 因为身后,是娘,是爹,是还没长大的弟妹,是隔壁总是塞给他热乎饼子的大爷大婶,是整条街、整座城、整个国! 他们倒下的时候,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信。 信上写: “娘,等打完仗,俺就回去,给您带海鲜,您不是说没吃过海味儿吗?” “翠儿,别等俺了,找个好人家,俺要是回不来,你就把俺忘了吧……” “爹,俺给您丢人没?俺没后退,一步都没退!” 他们没丢人。 他们一步都没退。 所以我们今天,才能在这里,哭着、笑着、敲着键盘,说: “宝子们,今晚更新啦!” 可他们呢? 他们永远留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 留在了炮火里。 留在了历史的最深处。 所以啊,宝子们,这不是故事。 是他们没来得及见的—— 万家灯火! 这是他们用命,替我们写下的—— 今天! 勿忘国耻! 倘若有一天,危急存亡之日再度降临! 烈士陵园见! 届时,我们并肩,用血肉之躯,再铸长城!】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