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四章 楚国之谋-《重生之赵武天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假若大王真的从两个地方都取胜的话,却也只不过占得一时之先机,未必能够在两地立住脚跟。秦国视韩国为禁脔,不容许他人染指;赵国亦将韩国视之为最重要的盟友,多次出兵出粮,帮助韩国抵御秦国的进攻;而韩国则在两国之间摇摆,只不过最近,则将赵国看的更重一点。但是赵国如今缠绵于燕国和中山之事,定然是不会出兵帮助韩国的,是以秦国成为了韩国人唯一可以拉拢的援军。而以秦国人的战斗力,和韩国一起解决雍氏之围,绝对不是什么难事。丹阳这边,只要武关在秦国手中,即使丹阳全部沦入楚国,秦国也可以想什么时候夺回来,就什么时候夺回来,完全不用在意。所以我说,即使我们楚国即使取得胜利了,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胜利,根本站不住脚,就会被秦国打回原形。”
    陈轸的分析,虽然流于表面,却并不是空谈。楚国实力强大,韩国是对抗不了的,若是再加上一个秦国,结局就不好说了。楚军是劳师远征,怎么能比得上韩国在自家土地上作战更有优势呢?
    “至于说失败的话,楚国恐怕不仅仅是会失去雍氏,就连汉中之地、丹阳之地外,恐怕淅川之地,也保不住。”乐毅给赵雍到了一杯酒,自己也倒了一杯。
    “寡人觉得,楚国进攻雍氏,反倒不如进攻商於之地,或者说在汉中之地和秦国死战。而如今这样安排,不但连雍氏都打不下,还给了秦国占领汉中、丹阳、淅川的借口,这三个地方一旦失去,则巴、蜀和汉中就连成了一片,整个汉水就在秦国的控制之中,方城也就成了摆设,秦人通过汉水就能直趋楚境,将方城抛之脑后。”
    “大王觉得,楚王如此处心积虑要和秦国打仗,是一时兴起?还是执着于张仪之辱?”乐毅突然问道。
    “这个嘛。”赵雍思考了一阵,“寡人觉得,似乎两者都不是。”
    “何以见得?”乐毅顿时来了兴趣。
    “原因倒也简单。楚王熊槐雄才伟略,绝不是那种任性妄为之人,也不是没有度量之君。若说他是为了张仪之辱才发动了攻秦之战,就高看张仪了,当然,也是小看熊槐了。”赵雍说道,他素来不会小看任何人,所以他觉得,熊槐不会作出这种事情。
    “大王说的不错,楚王之所以发动秦楚大战,绝非是什么张仪侮辱了自己,而是一种战略选择。这场战争,早也要打,晚也要打。若是晚一点再打,反而更不容易。倒不如借此时机先行攻秦。不过以臣下看来,即使是现在攻打秦国,想要获胜,亦非易事,终究还是晚了。”
    “当初秦国攻占巴蜀之时,你我就曾向大王进言,务必趁机出兵巩固汉中,并帮助巴国,占领其土地。昭阳等人却以汉水汹涌,船行困难,巴庸盐道不能行车,栈道不可行军为由,一直迟迟不肯进攻,只是守住汉中之地。这才错失了对巴蜀之地的控制。”陈轸缓缓说道,不由得叹息一声,当初巴国的确向楚国求救过,当时昭阳当政,屈原也没有在权利中心,两人说话并不管用,这才错失了这次良机,给秦国占了上风。
    “得蜀即得楚,巴蜀之地断然难行,盆地交错,地形崎岖,但是依靠汉水,就能绕过方城攻入楚境。实在是楚国的重要血脉。丢失了巴蜀,就丢失了重要的屏障。大王如今有些后悔当初听了昭阳之言,放弃了巴蜀之地,这才启用了屈匄、景翠,而放弃了昭阳。既有昭阳的作战理念和自己不同、疾病缠身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,大王想起此事,对昭阳有些怨恨,才放弃了他。”
    “是啊,大王的确是有些后悔了,如今汉中之地危险,若是再没有了商於之地,那么楚国在西北方向上就失去了对秦国的防御,只能固守方城,枕戈待旦,将秦国视为威胁了。最重要的是,郢都也将暴露在秦国的兵锋威胁范围之内,无论如何,都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