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,罗喜良的思绪便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。 他想起古往今来那些成功者的交际之道,无一不是精准把握对方所需,投其所好。从春秋战国的纵横家,到明清时期的幕僚谋士,哪一个不是靠着精准的眼光和恰到好处的馈赠,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的权力之门? 送古董,这个念头在罗喜良脑海中越发清晰明朗。这既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品味,又能巧妙避开直接送钱的俗套和风险。 金钱太过直白,容易让人反感,也容易留下把柄;而古董则不同,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蕴含着文化的底蕴,是雅趣,是情怀,是品位的象征。 陈阳是此道高手,这一点罗喜良心知肚明。送上真正的好古董,他自然能明白其中的价值所在,也更能深刻体会到送礼者的良苦用心。 这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,而是文化人之间的心灵默契,是知音相遇的惺惺相惜。 然而,就在罗喜良为自己的这个绝妙主意沾沾自喜时,新的问题又像乌云一般笼罩在他心头。 送古董也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,其中的门道之多、讲究之大,绝非外行人所能想象。送什么?怎么送?什么时机送?以什么名义送?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玄机。 罗喜良的眉头紧紧皱起,他开始在脑海中推演各种可能的场景。送错了东西,非但不能达到目的,反而不如不送;送的方式不对,可能适得其反,甚至会彻底断送这条好不容易找到的门路。 这个认识让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。 罗喜良自己对古董是一窍不通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他经营矿产生意多年,对石头矿石的成色、品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,但对于古董这个领域,他的认知几乎为零。 万一花大价钱买了赝品,或者买了不入流的东西送过去,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,成了天大的笑话? 更糟糕的是,陈阳可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,在古董鉴定上有着极高的造诣。如果送了假货或者次品,不仅达不到目的,反而会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无知和轻率,从而彻底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。这种风险,罗喜良绝对承受不起。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红木桌面,发出有节奏的“笃笃”声响。大脑在高速运转,思考着解决方案。他需要一个真正懂行的人,一个在古董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,一个值得信赖的帮手。 就在这时,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,一个人的形象在罗喜良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——沈先生!对,就是他! 这位是他几年前在一次商业酒会上偶然结识的一位古董商,初次见面时,罗喜良就对这个人印象深刻。沈先生为人稳重谨慎,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靠谱劲儿,眼力不错,在沪市古董圈有着相当不错的名气和口碑。 更重要的是,几年前沈先生曾遇到一桩棘手的麻烦事,因为接了一单大生意,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,眼看就要前功尽弃。是罗喜良在详细了解情况后,看出沈先生确实为人可靠、信誉良好,果断出手相助,借给他一笔不小的资金,帮他顺利渡过了那个难关。 那次帮助对沈先生来说,无异于雪中送炭。事后沈先生多次表示,这份恩情他铭记在心,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报答。两人虽然交往不算频繁,但每次见面,沈先生都会真诚地表达感激之情。 “对!就找沈先生!”罗喜良眼中闪过坚定的决断之光,整个人都振奋起来:“他既懂行,又靠得住,让他去帮我办这件事,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!” 第(3/3)页